醫藥網8月4日訊 自今年1月底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啟動精準醫療計劃后,“精準醫療”成為熱詞。
4月,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在“2015清華大學精準醫學論壇”上透露,中國版精準醫學計劃正在醞釀,衛計委和科技部正進一步完善精準醫療計劃并將提交國務院,有望在下半年或明年啟動。
目前,與精準醫療相關的醫學案例多數圍繞在個性化用藥、基因診斷、靶向用藥等領域。以精準用藥為例,鑒于藥物在不同個體中的作用存在差異,這也正可以解釋不同藥物、不同劑量對不同患者有完全不同的功效。朝陽醫院、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也先后開設精準用藥相關門診。
■ 現象
藥物對不同個體作用存差異
藥物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,在發揮功效、治療疾病的同時,也可能帶來一系列不良反應。究其原因,藥物在不同個體中的作用是存在差異的。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楊杰孚曾表示,“抗凝藥,預防藥,有的人吃半片就中毒,有的人吃兩片、三片、四片就沒有效,現在(用藥)是一個大問題,一方面是影響療效,另一方面是出現不良反應?!?/p>
舉例來說,在中國,40%的人服用硝酸甘油無法緩解心絞痛癥狀,而硝酸甘油是不少心絞痛患者的常備藥物,也有患者在發病時服藥無效。另一方面,常規用藥還可能帶來難以捉摸的麻煩。王奶奶患房顫,按常規劑量服用華法林,卻出現便血和皮膚出血點,多次調整劑量仍難以消除,但又不能輕易減量,如果劑量不夠,存在卒中風險。另外,換服其他藥物也并不十分現實,因為更容易掌控的藥比它貴了80倍。
氯吡格雷也是不少患者支架術后服用以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,但也有患者在服藥后再發心梗,不得已再次進行支架術。究其原因,是對氯吡格雷耐受,在中國,這種人群占14.2%。
朝陽醫院精準用藥專家門診處專家介紹,器官移植患者手術成功后,拿捏用藥劑量,保住器官在體內安然存活也是困難重重。因為在國內,服用抗排異藥的患者在常規劑量下,有50%的人可能“過度免疫抑制”,還有50%的人可能“免疫抑制不足”。
【嘗試】
朝陽醫院 精準用藥門診:
為不同患者制定個體化方案
為了讓患者獲得更為精準的用藥治療,今年6月29日,北京朝陽醫院啟動精準用藥專家門診,門診涵蓋的精準用藥范疇也較為寬泛,包括心絞痛、支架、房顫、搭橋、器官移植、抑郁癥、消化道潰瘍及乳腺癌、卵巢癌、化療等用藥,均需要精準用藥指導。
至于精準用藥的原理,則是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特征,調整治療方案,使藥物的療效達到最大,不良反應降到最小?;蜃儺愂浅霈F任何表型變化的根本,遺傳因素是導致藥物反應個體化差異的源頭。依托藥物基因組學和血藥濃度監測等先進技術,了解患者的遺傳多態性,預測患病風險,對疾病早知道、早預防、早治療;根據基因型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和給藥劑量;根據血藥濃度,指導患者調整藥物劑量,從而充分發揮藥物療效,降低不良反應等用藥風險,使藥物臨床使用更加合理化。